「夺命」景区网红
景区目的地 劲旅网 2019-06-14 16:42:36

  ◆悲剧

  6月5号,广西平南县安怀镇,下午两点半。

  骤雨来袭。

  雨点有些野,纷纷洒洒间,飘进佛子岭景区的玻璃滑道,悄无声息间,让光滑的玻璃道更加湿滑。

  “啊啊啊……”

  一阵阵刺耳而惊恐的尖叫,划破雨幕。

  7名游客,在玻璃滑道内霎时乱做一团,慌乱之间,滑道两边的栏杆把手完全无法成为控速的抓手,臀下的皮垫也开始乱舞。

  抓扯、嘶喊、恐慌、无助,短短数秒钟,7名游客就如高速路下坡失控的汽车,一股脑砸向底部。

  玻璃滑道底部的钢化玻璃和护栏最终没有抵挡住7人追加爆发的强大冲击力。一声爆裂中,1名男性游客径直飞出山谷。

  1死6伤,重大安全事故。

  事后调查让这起悲剧笼罩上更哀伤的雨雾。

  7位游客皆是亲戚,原本一行9人,临了有2人因为太累没有上山而逃过一劫。

  事故直接原因在于,全长260米的滑道,起终点落差长度达到了301米,过了中途的一处弯道,余下100米全是高坡度的直道,雨水降低了滑道摩擦力,致使游客下滑冲击力过大。

  更让人震惊的是,整个景区自2018年9月对外营业,但一直没有取得相关部门审批手续,中途曾被下达文书要求停业整顿,实际一直对外开放。

  目前佛子岭景区已经拉上警戒线,有关责任人被控制调查。现场碎掉的钢化玻璃残迹还在,被撞击损化的护栏敞开大口,像是对这门“跑偏”了的生意无声控诉。

  这不是第一起事故。

  网红项目能够催熟景区,也能摧毁景区。

  异军突起的网红游乐项目,因为骇人的安全事故,让其曾经的高光与流量碎落一地。

  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至2018两年间,国内媒体披露了至少95起旅游景区人身伤害事件,其中因旅游设备设施引发的伤害事故共有19起,占全部事故总数近20%,居于各类要素首位。有关涉险景区轻则约谈整顿,重则关停调查。

  刨根究底下来,一批网红游乐设备厂家,在缺失的行业标准下摸黑前进,质量难以评估;景区运营商在安全把控上大意,甚至本就不具备景区开放资质;“无知无畏”的游客乘兴而来,不料有些地方要钱,有些地方要命。

  是什么撬动起了这门“刺激”的生意?伤人不断的景区网红,何时才能填补安全缺位?

  ◆遍地开花

  散而乱,是目前国内多数网红景区项目的典型特征。

  尽管这批项目新潮有趣并且流量庞大,却始终不曾在规模化与标准化上得到突破。这其中既包括高空秋千、玻璃观景台、弯道漂流等新型“冒险”类网红;也包括充气城堡、摇摇车等老派玩家。

  景区网红有多散?

  以近期屡上热搜的玻璃滑梯为例,2016年前后,国内玻璃滑梯开始雨后春笋般冒出,主要分散于河北、湖北、湖南、河南、广东等地,项目代表有黄龙大峡谷漂流区、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绍兴斑竹玻璃滑道等。

  目前国内各地的玻璃项目保守估计超过200处,在场景分布上各不相同,山林、梯田、峡谷、湖面,只要地势具备坡度或落差,都能看到玻璃滑道落地。

  类似项目还有充气城堡,这款不曾“过气”的产品,因为投入低且市场适应性强,遍及全国各地。

  从室内到室外,从水上到陆地,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开外的小镇,从大型游乐园到商场、广场及社区,充气类游乐设施随处可见。

  零散式分布、个性化经营,是多数网红项目的玩法,也使他们与规模化发展相隔离。

  景区网红有多乱?

  “要命”的那种。

  比如玻璃滑道高调出事。除最近的广西平南佛子岭景区玻璃滑道的伤亡事故外,2018年8月,武汉木兰胜天景区玻璃滑道造成1死3伤;同月,湖北省英山县龙潭河谷滑道,因22人受伤而被定性为“较大涉险事故”。

  比如充气城堡事故频发。今年3月以来,商丘市虞城县、保定市涞源县先后发生充气城堡被大风掀翻事故,33天内致31名儿童伤亡;类似事故也多次在俄罗斯和美国上演。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曾对1997年至2006年间发生的充气式游乐设施伤害事件进行统计——每年相关伤害事故从1000多例至5000例不等。时隔多年,充气游乐设施的安全问题照旧老生常谈。

  比如空中飞跃项目时有险情。2019年春节,广东阳江一处景区钢索桥断裂,6名游客瞬间悬空;2018年十一期间,重庆奥陶纪景区,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一名游客玩飞跃项目时保险扣突然脱落。

  “谋财害命”“旱滑的玻璃滑道湿了,磨擦系数就变得非常小。那么陡,那么长的距离 ,跟自由落体差不多的加速度冲下去,相当在跳楼,不出事才怪”“景区没安全意识,就应该关停”……各路网友对类似现象的痛批也毫不留情。

  一直以来,以“短、平、快、爆”著称的网红项目,都拥有迅速落地变现的能力。他们崛起速度惊人,但后期运营却未能赶上趟。曾经埋下的安全隐患纷纷暴露,好像在告诉后来者:“出来混,迟早要还” 。

  与此同时,作为新派玩家,厂家与运营商几乎同在摸着石头过河。不对称的信息之下,靠谱的合作难找,产品的选择费力。

  就劲旅君的网络搜索情况来看,目前业内打造玻璃景观的厂家众多,价格莫衷一是。一批线上销售厂家,主打相似的产品外观和性能,彼此报价却差异巨大,背后质量令人难以琢磨。相似的现象在充气类设备、摇摇车、网红秋千等产品身上如出一辙。

  他们遍地开花,他们良莠不齐。

  ◆有利可图

  是什么撬动起“危险”的网红生意?

  盈利与市场空间。

  以玻璃滑道和充电城堡为代表的新老玩家,大多在投入产出率上表现诱人。所以尽管安全状况堪忧,也没能挡住投资人的热情。

  以玻璃滑道为例,在投入上,滑道的常规报价约在3500—5500元/平米,长度区间多在300—1000米以上,使用年限10-15年。按照最短长度300米、最低报价3500元计算,一条玻璃滑道的最低投资成本超过百万元。

  在产出上,市面上玻璃滑道的门票售价多为30-200元,票价越高,则通常包含其他体验项目打包销售。即便按照最低票价计算30元计算,一条玻璃滑道在体验者达3万余人次时,基本可实现上百万元的营收回本。这对于动辄日客流量达10万人次的大型景区而言,似乎毫不费力。

  再以充气城堡为例,投入上,市面上充气城堡大小多在40—1000平米,对应的投入成本约5000—10万元/座,使用年限3年左右。

  产出上,其票价常以10—20元居多,按照一座小型充气城堡每天接待50名儿童、每人票价10元的保守计算,几乎不到半月就能实现5000元的营收回本。

  前者高调吸睛,后者闷声发财,两类产品之所以拥有如此快速的收益变现能力,在于其填补了当下更新奇而多元的市场空间。

  国内拥有广阔的儿童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我国内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已接近4.5万亿元,其中儿童娱乐消费市场规模突破了4600亿元。以充气类设备为代表的儿童游乐产品,本身就有机会分得一大口蛋糕。

  国内拥有更广阔的青年消费市场。2018年,国内旅游人次合计55.39人次,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群体开始占据景区消费主力,他们爱好体验式消费,追求新奇场景,助推冒险类经济的崛起。

  在此背景下,空中秋千、高空滑索、弯道漂流等网红产品组团出现,他们越来越高,越来越抖,附带3D效果和碎裂音效,不断刺激玩家的肾上腺素,力求在刺激和解压上给得痛快淋漓。

  但是,玩家越来越给面,商家越来越得意,打法却越来越失控。接二连三的伤亡事故,好像一次比一次明白昭示:这届项目不行!

  当冒险变成“犯险”,谁也不知道它们还能获利多久。

  ◆网红B面

  表面光鲜的景区网红,暗里也揣着困惑和艰难。作为一波新生代项目,他们在反复试错,也在等待更有序的环境。

  模糊的质量安全红线。

  从源头生产到后期运营,这类新兴项目多为非标产品。

  整套过程好比一场你商我量的私人DIY,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来对项目建设作出规范,厂家根据景区运营商的要求进行生产搭建;而后项目快速落地,运营却远远落在后面。

  以玻璃滑道为例,目前市面上的玻璃滑道分为旱滑、水滑两种。其中,水滑需要在常规建材外,由运营商自己配置蓄水池和水流控制设备;旱滑在配置上相对简约。

  “快的话,一个半月能够建成。”

  广州某玻璃游乐设备品牌的负责人向劲旅君透露,“玻璃滑道属于非标产品,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做,不同项目企业有不一样的标准,但材质都是一样的钢化玻璃和钢结构。后期的年检和保养做得好的话,一般不会出问题。”

  事实上,一批“搞砸”的项目令厂家和景区运营商双双打脸。盘点那些发生伤亡事故的玻璃滑道,几乎没逃脱以下几条因素:

  一:“旱滑”意外沾水,降低了摩擦系数,导致游客失控;二:配置简陋,除了皮垫与手套,再无其他应急制动装备;三:没有配备安保服务人员——以上几条堪称景区运营商之过失;四:滑道坡度过大,落差设计不合理;五:部分玻璃景观发生碎裂现象——这两条因素令人质疑厂家的专业性与合规性。

  相比之下,充气类游乐设施的质量安全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产品用PVC材质制成,同样以定制为主,配置鼓风机,可以随时排气放气,方便商家收整。其致命的缺点是一遇大风容易“上天”;另有山寨厂家盛行,产品质检无处考证;大量运营商“小贩”式运营,不具备摆摊资质。

  “今年开始查得比较严。白天不敢乱摆,晚上还是可以的。在小城市找个人流量大一点的地方摆两三个小时,就当赚些外快。”一位有过从业经验的摊主曾这样向媒体爆料。

  一顿“自由”操作,把不容易的生意变得容易,这就是一批玩家钻营之道了。

  混乱的“说明书”。

  如果厂家与运营商彼此从不谋面、钱货两清,怕是不必指望他们探讨出多么深厚的合作模式。

  “如果客户想买,我们可以微信发送几款照片,他们选,我们给定做,完事后发物流。”郑州某游乐设备公司负责人介绍其与运营商的交易方式。

  实际上,这种远程交易,是多数设备类项目的常态。厂家对运营商远程物流发货,连带胶水等后期修复材料一并寄到位,能自己动手,就甭麻烦厂家。

  好在多数厂家会给出1—3年的质保承诺。其他不能再多了。

  双方在交钱出货的瞬间,基本撇清了利益干系。产品生产者不具备主动干预产品后期保养维修的动力,至于运营商是否具备资质、配套设施是否合理,更不在其关注范围内。

  比起其他“分成”“抽佣”等共担风险的模式,这种“干脆”的模式似乎不那么令人放心。

  面对摆在眼前的安全责任,生产者和运营者是能避则避。

  部分厂家对运营商的能力直接开怼:

  “安全管理重在靠人运营维护,而不是设备控制,厂家有提供使用说明书,别的还能怎样?”北京某设备租赁公司负责人有些生气。

  “像充气城堡这种东西最怕风,我把固定扣做得再完美、再好,结果客户不按要求来,不打地钉地锚,也不系沙袋或树上,碰到4级以上的大风也不管。这不出事谁出事?”上文郑州某游乐设备公司负责人在电话那头苦笑。

  一批运营商也有一肚子牢骚:

  “从事游乐行业很辛苦,真的很难制定有效的规则加以规范。充气堡遇风容易被吹翻,属于不可抗力因素。”

  “运营商总被定性成直接责任人,所以根本不敢大意,如果不是设备本身存在漏洞,哪有那么多事故?!”

  “买卖一时爽,售后火葬场。”

  后知后觉的游客在有关微博话题下留言:

  “游客怎么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资质?你开了我就认为是安全的。”

  “一直以为这种景点(玻璃滑道)都经过了相当严格的审核,还经过了反复测试。”

  生产者与运营者在沟通运作上的脱节,带出了一批“踢皮球”的甩手掌柜,造成懵懂玩家的无辜中伤,一堆事故木已成舟。

  头部品牌缺失。

  整体来看,多数景区网红项目,尚未产生具有说服力的头部品牌。无论是项目规模、收益或是产品特色,不同厂家或运营商之间,难以比拼出根本性优势。

  少了头部品牌的引导,整个行业就像少了凝和力和风向标。一茬又一茬的项目野蛮生长,行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遥遥无期。

  具体而言,一方面,这类景区网红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一批商家上赶资本风口,却不具备生产运营资质与安全管控意识,成为了“夺命”的始作俑者。

  另一方面,良莠不齐的业界环境,加剧了景区对真正优质产品的筛选障碍,使得劣币驱逐良币。

  探究其头部品牌缺失的原因,既有时间沉淀不够的缘故,也与一波商家跟风成性、缺乏独创性有关。

  就目前的玻璃景观项目来看,想要在一堆同质产品中博出头,运营商需要解锁出更多难以复制的玩法,与周遭的旅游资源进行强有力的匹配和互补。

  当然,其前提依旧是要有足够的安全把控能力,否则搞得好是网红,搞不好是罪人。

  政策法规缺位。

  哪些景区或场所可以建设漂流水滑道、玻璃滑道这类项目?项目设施具体该怎么搭建?什么的样天气下可以向游客开放?项目运营方需要申报哪些资质?

  没有标准答案。

  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令一批新兴的网红项目尚处在监管的真空地带。有的运营商摁住了自己的良心,有的运营商打打擦边球。

  有网友甚至总结出商家与有关部门的博弈套路:“默许营业,有事自负”“没出事心安理得赚钱,出了事才查出没资质,中国到底有多少这样的景点?”

  如此看来,今年6月发生玻璃滑道伤亡事件的广西平南县佛子岭景区,在事后调查时才被发现根本未获得审批资质,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关于玻璃滑梯这一细分领域,目前沾边的仅有河北省于2018年8月对外公开的地方标准《景区人行玻璃悬索桥与玻璃栈道技术标准》,对景区人行玻璃悬索桥与玻璃栈道建设材料、设计、施工等提出明确规范,并严格控制进入人数,规定每平方米人流量不宜超过3人。

  另有2018年4月国家出台的《小型游乐设施安全规范》,为滑梯类的小型游乐设施划定了标准,对设施制造材料、安全要求,使用管理等作出规定。

  整体来看,玻璃滑道项目,亟待催生出更加细化的明确的国家级标准。

  相比之下,充气类游乐设施在今年2月迎来了相对统一的国家标准。新出台的《充气式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对锚固和压载系统提出了明确要求,重点解决“防风”问题;同时就风险评估、结构完整性、出入口和开放边、电气装置、鼓风机、场地要求、游戏者数量、安全标示、设计使用寿命和报废等提出多项技术指标。

  该安全国标定在今年7月正式实施,届时,横跨各地的充气城堡运营将作何改观?且行且看。

  ◆寻找出口

  网红属性为景区安全事故加诸了一道放大器,这给新兴项目带去了挫创,也带去了刺激。

  面对这门危险但颇有前途的生意,如何运营才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从网络中发酵的“玩玻璃滑道撞破终点护栏”“充气城堡被大风吹上天”等话题来看,受众最关心的无非两点:景区运营商是否具备资质;有关部门如何防治监管。

  也就是说,在业界规则制定完成前,仅仅依靠运营商的游戏自觉,不够令人信服。对此有专家建议,国内游乐设施可效仿电梯行业,在用户与运营者之外,引入第三方维保服务。

  实际上,此类想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有迹可循,他们相关设施造成重伤的人数几率控制在两千四百万分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固定的游乐场所设施必须定期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独立检查”。

  另外,严格的事前防控,是拾得游客信心的不二法门。面对短期收益与长久运营的平衡,有些“爆款”显得谨慎而干脆:2018年8月,被抖音捧红的武汉涨渡湖水上森林,在旺季关门谢客,既为保障游客安全,也为保护林中鸟类繁殖;有着“中国仙本那”之称的鹤峰屏山躲避峡,在2018年实行了3个月的交通管制,禁止游客进入,规避雨季安全事故。

  此起彼伏安全漏洞,对于涉险的运营商而言,是一次代价巨大的试错;对于整个景区二消产品市场而言,则是一次警醒。

  对于接下来景区网红安全出口的寻找,也许有一波玩家深有经验和心得,却不曾对外传递;也许有一波运营商有靠谱的项目构想,正在寻找合适的搭档;也许有一波生产商致力于改变单一的传播渠道,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起自己的品牌。

  如果说这届景区网红“不行”,那么期待他们说“不服”。

  有业界人士告诉劲旅君:“行业太浮躁,事故出多了也算是泼泼冷水。”

  他进一步指出:“普通玩家只会跟风,聪明人在找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